作者 | 花先声
来源 | 正和岛
ID | zhenghedao
曾家“笨小孩”
某年酷夏最热的一天,一个小偷钻进了曾国藩的卧室,正当他要席卷贵重物品时,曾国藩夹着书本回来,小偷只好钻进床底见机行事。
当时天色已晚,很多人已就寝。可曾国藩却挑灯诵书,要命的是一篇很短的文章他竟读了两个时辰还没背诵下来。
小偷在床底热得浑身发汗又过度紧张,几乎晕厥。又一个时辰后,曾国藩还在那里磕磕巴巴,把文章背诵得缺斤短两。
小偷忍无可忍,从床底下滚了出来,拍拍身上的尘土,朗声而诵,势如流水。
曾国藩开始看到床底下钻出个人时,大吃一惊,当对方把文章流利地背诵出来后,更是惊愕得张大了嘴巴。
接着小偷以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:“就你这头脑,别读书了,种地吧。”说完,小偷扬长而去,走进茫茫夜色。曾国藩望着小偷的背影,愣了一会儿,又拿起书,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。
曾家人或许也注意到了曾国藩的先天不足,所以拼命地为他补足。在家人,特别是他父亲曾麟书的严格管教下,曾国藩的勤奋令人生畏。自认字开始,他常在睡梦中被父亲叫醒背诵四书五经。一遍不成就十遍,十遍不成就百遍,百遍不成就千遍,直到背诵下来为止。16岁那年,曾国藩开始考秀才。第一次,曾国藩意料之中的落榜。他老爹安慰他,你才考一次,不要灰心。
第二次,又落榜。他老爹说,事不过三。
第三次,再落榜。他老爹说,咬定青山不放松。
第四次,照样落榜。曾国藩热血沸腾,更加倍努力读书。
……
王阳明其实也有这样的经历,王阳明虽出自书香门第,富有才情,但是王阳明在二十二岁考进士时也曾落榜,二十五岁时考进士再次落榜,他在多次参加会试中均没上榜,这在世人看来是十分耻辱的事情,但王阳明却不以为然,他说:“世以不得第为耻,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。”我不会因为考试不中而感到羞耻,我会因为考不中而灰心丧气而羞耻。曾国藩也是如此,直到第七次,23岁的曾国藩才在秀才考试中入围,名列倒数第二。成绩虽然一般,但这也足以让整个曾家沉浸在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喜悦之中。这段经历也让曾国藩更加坚信了他的看法:人蠢不要紧,只要努力坚持,就能成功。同时也笃定了他的人生观:既然我是笨人,那将来做一切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,踏踏实实地用笨方法去做,不投机不取巧不走捷径。成功的路有千万条,我只走那条看上去最笨、实际上最踏实的路!从春风得意到痛苦不堪,
曾国藩刚开始带兵办团练(杂牌民兵)时,发现湖南的官员都已经将家属转移到了乡下,他对这种老旧腐败作风嗤之以鼻,与长沙官场格格不入,与绿营军(国防军)矛盾重重,当时的湖南提督鲍起豹甚至带兵闯入曾国藩府邸,扬言要杀了曾国藩,若不是骆秉章出面打圆场,当时的曾国藩估计就“领饭盒”了。
在江西瑞州围剿太平天国部队时,他不仅面临“江西长毛气焰仍旧嚣张,军事毫无进展,银钱陷于困境”的局面,而且这个时候病痛缠身;不仅如此,朝中的对手此时暗放冷箭诬陷;更为雪上加霜的是,其父在家乡去世。
在回家奔丧的途中,曾国藩望着枯浅的河水,想起自己满腔热血,一颗忠心为了收复皇上的江山、捍卫孔孟名教的尊严,却落得个皇上猜疑、地方排挤、四面碰壁、八方龃龉,几乎陷于举国不容的境地。
曾国藩回想这几年,除了痛苦,又得到了什么呢?论官职依旧只是个侍郎,那些相处较好的同僚们各有升迁,一些才质庸劣、心地又坏的小人更是一个个加官进爵、手握重权,天下的事真是太不公平了。想想自己,他不禁心灰意冷。
这还没完,曾国藩在家服丧的时候,咸丰皇帝又罢免了他兵部侍郎的兵权,命他在籍守制。
次年盛夏,湘勇捷报频传,胜利已现曙光,而他却像一个弃妇被朝廷冷落。想向皇上请缨,又怕上头怪罪其出尔反尔,思前想后,左右为难。于是他脾气越来越坏,病情愈来愈严重,心情愈来愈烦躁,尽做噩梦……
这段时间,他从头至尾又读了《左传》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资治通鉴》,希望从这些史学名著中窥测前人处世行事的诀窍,从中获取借鉴。但这些前史并没有给予他解开郁结的钥匙,反而使他更加痛苦不堪。前人循法度而动成就辉煌,偏偏我曾国藩就不能成功!人生的挫败一度使曾国藩处于极大的痛苦之中。他不明白为什么明明自己尽心尽力,一心一意想做事,官场中所有的人却都在排挤他,甚至连皇帝都抛弃了他。他陷到极度的委屈之中不可自拔。正在他焦头烂额、走投无路的时候,他的朋友欧阳兆熊跟他说了一段话:“岐黄可医身病,黄老可医心病。”一下子把他点醒了。猛然醒悟,脱胎换骨
第一“居善地”,一个人要像水一样甘居下位,这是做人的智慧;
第二“心善渊”,人的心境要像水一样深沉渊默有深度;
第三“与善仁”,待人要像水一样友爱仁善;
第四“言善信”,说话、承诺要像潮水那样准时而有信;
第五“政善治”,从政要像水一样保持平衡,治理、管理要保持一碗水端平;
第六“事善能”,做事要像水一样发挥最大的效能;
第七“动善时”,行动要像水一样把握时机。
这七善带给曾国藩巨大的启迪。老子说“善战者不怒”,善于打仗的人不会发怒;“善胜敌者不与”,能够胜敌的人不会放弃;“善用人者为之下,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”,善用人的领导是谦下不争、以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的。此后,曾国藩便一改过去锋芒毕露、舍我其谁的硬朗作风,精神状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。他自己说:“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,则退忧患横逆之来,当少忍以待其定。”意思是:上天久长永恒,而我所经历的只是很短的一瞬,所以当忧患、不幸、灾难到来的时候,应当容忍、隐忍,慢慢地等待这一切安定下来、结果清晰起来,而不要盲目冲动、鲁莽行事。《晋书·宣帝纪论》也有言:“和光同尘,与时舒卷;戢鳞潜翼,思属风云。”与光合二为一化为俗世的尘土一般,随着时代的变化来施展自己的才能;像鱼儿一样收敛鳞甲,像鸟儿一样收起翅膀,随着形势的变化伺机而动,以图后事。告诉我们应该顺应时势,注意风云变幻,根据时代变化来施展自己的抱负!曾国藩还说:“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,则遇荣利争夺之境,当退让以守其雌。”意思是:大地广大厚重,我所处的仅仅是很小一块,所以当遇到荣辱、利益之争的时候,退让而主动处于下势才是正确的做法,如此则不受其害、受人爱戴,舍小利而谋大局。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,曾国藩提出了一系列为人的基本原则,如:“自家的优点,要掩藏几分,这是涵育以养深;
别人的缺点,要掩藏几分,这是浑厚以养大”;
“与人忿争,不可自求万全处;白人是非,不可过于武断”;
“凡人我之际,须看得‘平’;
功名之际,须看得‘淡’”;
“功不必自己出,名不必自己成”;
“功不独居、过不推诿”;
“凡利之所在,当与人共分之;凡名之所在,当与人共享之”;
“舍己从人,大贤之量”;
“以贤临人,未有得人者也;以贤下人,未有不得人者也”,等等。
当曾国藩重返官场之后,他一上来给人的印象就是脱胎换骨。首先,是他跟同僚和皇帝打交道的态度变了,多了一份谦退和理解。刚刚上任的时候,他逐一拜访了湖南各级官僚,一开口就是要向对方请教。他跟咸丰帝打交道的身段也柔软了很多,他明确表示以后向皇帝递交奏折还是通过正常的官场渠道,换句话说,他连专折奏事的权利都不要了。这样一来,君臣之间原本僵硬的关系也逐渐缓和。1860年,太平军攻破了围困天京的江南大营,两江总督何桂清弃城逃跑,咸丰帝震怒之下把何桂清革职,这样两江总督的位子就空缺出来。在咸丰帝的宠臣,御前大臣肃顺的竭力举荐下,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,成为了负责江苏、安徽和江西这三省军务的封疆大吏。另外,曾国藩也开始包容那些官场生存者,必要时还“啖之以厚利”。曾国藩的变化与转型,让他逐步获得了同僚的认可,后来在咸丰皇帝死后,实际掌权的慈禧太后也对曾国藩非常信任。这都为他顺利平定太平天国,并在战后推动洋务运动提供了必要支持。尽管后来的曾国藩在官场上游刃有余,但他仍保持清廉的作风。历史学者张宏杰研究发现,作为晚清的封疆大吏,曾国藩每年的年薪、养廉银,还有清朝官场的陋规累计下来应该可以让他有一百八十万两的盈余。但曾国藩去世后,他一共只留下了一万八千两,只有1%。后来这笔钱也在给曾国藩置办丧事后全部花光了,所以曾国藩一生的财务收支最终是一个零,也就是说他几十年的官宦生涯没有为自己攒下一分钱。曾国藩去世五年后,他的二儿子曾纪鸿因为家人病重缺钱医治,只好托左宗棠向曾国藩的老部下借钱,左宗棠心里不忍自己也拿出三百两银子接济曾纪鸿。向来骄傲的左宗棠,在给家人的信里由衷地感慨:如此一位重臣,他的儿子这样贫困,可见曾国藩的清廉,真是后人的楷模。另外,曾国藩对自己的个人生活要求也非常严苛。1863年的时候,组织火烧圆明园的英国军官戈登来到安庆拜会曾国藩。他就很惊讶地发现,曾国藩衣着破旧,衣服上居然还有油渍,根本就不像一个封疆大吏的样子。可以说,当曾国藩面对自己的时候,是一个问心无愧的圣徒;而当他面对整个官场的时候,他又是一个圆滑的务实的政治实干家。北大宫玉振教授评价说,曾国藩一生以“圣贤”为自己的人生追求。所谓的“圣贤”,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。他的座右铭是“不为圣贤,便为禽兽”。成圣成贤的理念,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,而不向自我妥协,他的“立功、立言”,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。也就是说,曾国藩是一个兼顾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人,他做事不重虚名,重视效果。他知道以一己之力,无法扫除千百年来的陈规陋习,因此,为了完成自己的事业,他甚至只能一定程度上和势利小人同流合污。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和光同尘而不失其本色。宫玉振老师说,在中国社会中,纯粹的书生是成不了事情的,书生最大的问题是有情怀,但是不接地气。纯粹的土匪也是成不了事情的,土匪的问题是接地气,但没有情怀。真正能成事的,是接地气的书生。可以说,法家使得曾国藩从一名书生,变成了一个现实世界的管理者。法家使得曾国藩对人和社会的现实的一面有了清醒的认识。企业家也会经受现实的无数次打击。当年的罗永浩意气风发地离开新东方,高举理想主义大旗,发誓要做不割韭菜的英语培训机构“老罗英语”,但商业毕竟是商业,理想主义很快被现实摁倒在地上摩擦。再后来,乔布斯离开,老罗看到了机会在招手,坚信手机行业最后一个聪明人已经离开,立志要做东半球最好的手机,结果经营不善导致破产,欠债约6亿元。欠债后的罗永浩没有逃避,并且公开表示不进行破产清算,决定自己一个人还完这六个亿,因为他不想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失望。在发表了一篇“老赖”CEO的自白后随即开始了他的“卖艺”还债之路,卖电子烟,直播,上综艺,讲脱口秀,拍广告,接受原本不喜欢的采访……经过努力3年多时间几乎还完6个亿,在他债务即将还清的时候被人问到债务还清后最想做什么,他的答案却是“再次创业,回归科技界”。直播这个赚钱的“风口”行业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,却只是罗永浩通往梦想的盘缠。正如刘润老师所说,驱动理想主义者前行的,从来都不是口袋里的钱,而是心中的梦想。做一名“务实”的理想主义者
投稿须知
《企业管理》杂志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、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办,读者对象主要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。
杂志创刊四十一年来,以“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”为己任,坚持理论研究与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的办刊方针,聚焦企业管理领域的热点、难点、重点问题,为广大企业管理和理论研究工作者提供全球视野的本土方案,在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独树一帜,一直保持着同类刊物中的领先地位。
《企业管理》杂志主要栏目有:本刊特稿、管理批判、管理创新、实务·案例、方法、信息化·智能化、理论前沿等。
栏目简介
本刊特稿
企业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的权威论述/热点追踪/政策解读。
管理论坛
就相关管理事件、问题的多方观点、意见与建议/对经典管理理论与观点的探讨与反思/对管理理论与事件的独特感悟。
管理批判
反思经典理论、方法的缺陷与局限/解析热点问题、典型事件/对知名企业经营活动的建设性批判。
实务·案例
剖析企业管理典型案例/分享生产经营实务经验。
管理创新
分享企业管理创新成果,助力企业增强核心能力。
企业家
讲述企业家故事、分享企业家智慧、弘扬企业家精神。
方法
探讨各类管理方法的基本原则、具体内容、实施步骤及适应对象、适用范围。
信息化·智能化
聚焦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,探讨信息化、智能化的模式、路径和方法。
理论·前沿
介绍国内外企业管理最新理念、理论、知识和方法。
稿件要求
本刊风格务实,来稿应与“企业管理”话题密切相关,反映该领域的最新发展与实践,语言简明、平易、通俗易懂,具有一定的科学性、实用性和可读性。稿件格式要求内容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参考文献、作者信息(工作/学习单位、研究领域、联系方式等)五个部分,其中正文部分不低于4500字。
联系方式
咨询电话:010-68414646
68701529
68436071
投稿邮箱:qyglzz@263.net.cn
微信公众号:qyglzz
欢迎给《企业管理》杂志赐稿,分享您的思考和实践成果!